最快讓人崩潰的方式就是“陷入不斷的比較”。
一個巧合讓我看到信義房屋網站上台南的房價,有6880、4880、有1680,這個選項不是千而是萬。雖然這些房子坪數大都是透天,但突然之前把自己的薪水跟這些高居不下隨意開的錨點做了比較。
心裡會想著:為什麼「錢」對某些人來說,是不是感覺比較好賺?
滑著FB跑出的動態新聞「90後靠比特幣致富,身價295億美金」、「大學生玩幣賺進千萬」,IG動態也經常跑出好多消費的動態、直銷的推廣,好多訊息都在招手說「只有你還沒跟上。」。
好像生活在世上,沒幾個被動收入,沒有自媒體,沒有斜槓,沒有高薪,真的有點遜。
每日被發送著「跟上數位銷售的一環」、「一邊買一邊賺還沒跟上」,繼續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因為沒有跟上的我也只能努力工作了。
賺錢沒有錯,銷售產品也很正確,我卻有種奇怪的感覺。
以前在FB上最多是看到品牌商品廣告、官方粉絲團不斷投放廣告,現在IG上像是自己訂閱了無數個廣告平台,輪番在收看「廣告」。我自己是廣告人,知道「廣告」才是讓資本主義繼續蓬勃的方式,有數字有成長,人人才能加薪,但我真的嚥不下那麼多那麼多的「購買推薦」。
但,這些頻道「都是我的選擇」,沒有人逼我看。
廣告的轉型|流入民間的廣告處處都是廣告時間
廣告已經從電視、新聞台流動到網紅、youtuber上,這些人其實跟我們很相似都是素人,我們把自己當品牌後,需要獲利,開始跟廠商合作。廣告變得更無所不在,在無意識下,你會吸收更多商業訊息。翻開IG已經變成一種翻閱電子型錄的行為,但我們都還是需要社群軟體幫助我們跟人互動。這樣的矛盾也讓我有一些反思。
廣告無處不在的潛在影響
👉🏻 工作專注力下降 : 太多資訊並且具有誘惑力,這會讓你的注意力下降,我們每天的注意力子彈有限,一旦被用完,你就很難專注在該專注的事情上。
👉🏻 感覺自己的不足: 太多被包裝過的資訊引發大腦的比較心態,美好的生活、缺一件的新衣服、凍齡的外在,享受閒暇時光很好但自己卻沒有那麼多時間
👉🏻時間變少:因為自己的不足本應該花更多時間充實,但這些引發我們大腦觸發的多巴胺,讓你停不下來。
✍🏼 注意力下降,工作表現不好,因此需要多巴胺,更多的多巴胺讓你停不下來,你的時間變得更少,沒辦法充實自己,同時更多的比較,讓你覺得自己的不足,你覺得難受卻停不下來產生多巴胺的快感。
零和遊戲|沒跟上,你就跟不上了的焦慮感
同時,我們看到「人人都有」、「人人都跟上的」群眾效應,讓我們擔心自己是不是落單的那個人。跟與不跟都是個問題。我們看到這樣的資訊會感覺到社會就是個零和遊戲,你拿多一點,我就拿少一點。在這樣的「考慮下」,我們默默把好多東西加入「追蹤清單」,像是好多還沒完成的「願望」一樣。只是這些願望都需要你,用金錢來換。所有的社群、新聞、部落格都在告訴你沒跟上,你就會焦慮,你跟不跟?
我們需要更多的「金錢」支援我們匱乏感
我們養育了自己的「匱乏感」、「慾望」,需要更多的金錢來填補。填補的內容不管是金錢能帶來的安全感、生活的豐腴感、對於生活的自信、滿足社交的優越感。因為需要金錢,我們也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想盡辦法的賺到更多錢。不管有沒有消費金錢都是一種安全感,但這現象成了惡性循環。
淺談如何避開自產「匱乏感」:
⭐️⭐️⭐️ 選擇你想看的廣告內容: 我決定刪減一些網紅、品牌,只留下我覺得支持的品牌或人
⭐️⭐️⭐️ 有意識地看廣告:廣告無所不在,你可以有意識地告訴自己我在看廣告
⭐️⭐️⭐️ 一週選一天刪掉社群軟體,可以練習看看當天你的心情如何
我們不是聖人是凡人
也許我永遠都會在這個迴圈邊緣走動,但沒關係,永遠記得不用追求極端,尋找一個自己的中庸之道。你不會一直都不接觸廣告、你也需要犒賞自己、你需要朋友、你需要娛樂,這些都不是錯誤的事情,金錢也會為我們帶來相對的滿足感。但我們不要完全不自覺得被操弄,想想看我們的選擇、我們的想法,真的是我們給自己的,還是被別人影響的,如果是外來物,我們能不能選擇自己需要的就好。
選擇自己要的資訊,有意識地觀察或篩選資訊(廣告),我們會過得更健康,無論是生理心理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