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留點給好處給別人░
在個人主義的風氣底下,我們都會先為了自己爭取權益。
為了公司、為了名譽、為了賺錢,總歸來說就是為了自身利益,習慣盡量讓我方得到最多好處,好讓公司能得到利益,這樣的行為可能會用在很多地方,不管你在買東西時,不想吃虧,不想給別人賺一手,確保自己得到的「資源」是最多的,不然就是「吃虧」。
對,我們就是怕吃虧了,所以過度保護自己權益。
是不是有時心裡偶爾會跑出:
1. 為什麼別人有我沒有
2. 我是不是買的比別人貴
3. 我是不是有什麼權益受損
充滿著懷疑的心態去看待事物,是一種捍衛自我的權利,並無對錯。
想一想,拿了「所有的好處」、「得到最多的便宜」,真的是最好的結果嗎?
最近家裡在研究防疫保險,因為網路上比比皆是的服務,我跟我媽媽在討論防疫保單,我看著媽媽一直打給認識的保險業務員,我心裡想著,這種小單其實在網路上處理就好。
結果我媽媽跟業務員說了一句話:「我想說給你保比較好,這樣你可以抽成,不是很好嗎。」
原來我媽媽不是在意服務或是價值,而是他希望「別人也能從中賺錢」。既然對方也會有好處,如果一樣的錢,為什麼不讓別人賺,這是我媽媽的想法。(掌聲鼓勵)
後來,我也好好反思了,「互惠」這件事情。
一直以來,做生意、開報價,我都很擔心自己是不是又吃虧了,總是擔心開價比較人低。我們永遠都會擔心自己是不是被當盤子看,將心比心客戶也是。
但如果說,我們都是用「我就是要用最低的價格,拿到最好的服務」這樣的心態在經營外在的人事物,這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呢?
是不是利益劃分的更清楚,是不是紅海競爭的更嚴峻。
換個角度想,有些時候你知道別人多賺了一點,那又如何?你也是有得到好處阿
像是轉手生意好了,有些人就是去幫你挑選帶貨,其實時間都是工錢。
如果有找到一個信任的人,或是有「人」的服務,其實有時候給人賺錢,不會是吃虧,而是讓整個社會良性的不要成為「紅海機制」。
有人的服務,就是一種交流,也是創造更多工作機會的一種方法。
相較於大財團,我觀察媽媽也比較喜歡跟獨立工作的人或是小商家購買東西,即便東西貴了一點,其實又何妨?(就是要給別人賺的)
最近在看的一本談判學的課程,裡面也提到一句話。
有人訪問一位成功的商業人士,他是怎麼成功的?
他回答「總是留一點錢給別人賺,不要拿走全部好處」。
這樣的態度,自然而然會有更多人想要跟你做生意,因為這就是一個好的交流。
當然我的分享還是建立在人性本善,我們還是要學習判斷是不是有人過分溢
價,就算如此,也許也聽聽看對方的原因,了解更多費用更高的原因,也能幫助我們判斷。
大錢不說,有些小錢,就給別人賺吧,這也是創造工作機會的一種流動。:)
參考人:老母
參考書:#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