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跟自己的挫敗感共處中

by Kelly Guo
3,993 views
galaxy photo

最近跟身邊人聊著,我們都知道自己很幸福,但偶爾,我們都一樣會感受到有孤獨感,那種孤獨感不是來自我們客觀的「真實生活」,而是來自假設的「想像生活」。

我自己感覺這種感受日常生活不常來打擾,反而是在過節慶或是特定的儀式來拜訪,沒有想過引發的原因,有時候想想可能只是像海水漲退潮一樣,被月亮引力影響吧。

在大腦不斷被「想像生活」(應該有的理想生活)打擾,最可怕的是這時候的我,基本上沒有力氣去控制自己的思考方式。這樣的狀態讓我更拼了命的去吸收「別人的生活樣貌」,不管好壞或來源通通一概全收,理智上我很清楚,我能吸取的資訊都是被包裝過的,千百萬種資訊,沒有什麼幫助,但像是吸毒一樣很難控制自己。

而這個時候,反而這時候「少」才是對我最有幫助的。

在嘗試跟腦袋共處時其實很有禪味,在你想要的越多時,也許我們應該接觸的更少,讓自己發炎火熱的慾望、情緒們被隔離起來。透過「空」來清理「雜」。外力通常只會繼續堆積雜物,越看越吸收,越無法釐清狀態。

我感覺到孤獨感,要具體的形容應該也許是「挫敗感」,我很清楚這是一種自體產生的「假鼓勵促進系統」,這是我自己發明的說法,簡單來說就是,我的大腦發現我擁有的太少了,比別人少,比想像中的少,我擁有的不夠全面,我的能力不夠好,學習不夠快,這種莫須有的指責,其實是大腦在鼓勵我:「嘿,你應該要更好。所以我告訴你,你不夠,你才有機會更好。」

大腦果然夠直白,夠單純,可是這只帶來情緒上挫敗的效果,並無實質功效。

反而我還需要先冷靜下來(花很多力氣),才有可能先保持平衡。(真的是一位損友)

其實永遠都沒有什麼好不好吧,萬事只有本體時都是一個「1」,獨特的存在,只有自己可以除於自己,我們不斷地把數字長大分類擴張,我們把本質放在萬物之中,而每個人都像是不同的物質,擁有著不同的環境、記憶、特質,我們卻抓著一兩個點來做比較(當然就是抓到一個最不利於自己的),大腦就是急於解決問題,但總是會摔破碗的夥伴。

又到了聖誕節、跨年、農曆新年等假期。

大腦假鼓勵系統發作,大腦希望我明年會更好,追求進步,而我卻為了這個好意感到困擾著,並運用太多的力氣來對抗它。

有時候睡一覺就會好的,但在當下就是如此的脆弱。

看太多了,反而不一定好。就像是太聰明容易不快樂,看太多了就容易想複雜了。

只要回到自己身上,花時間認識本質,每次的練習都像以前沒練過一樣難。

離開原生家庭、學生時代被安排的群體生活後,我們才真正在學跟自己相處。

可惜好不容易畢業,上了班又有很多外務要學習,生活要顧,還有感情問題要處理。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把自己分割成很多塊,這些外務都會讓自己分心。所以專心在自己身上,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但專注在自己,就會發現身上有很多自己的是陌生的,但在我們的過往生活,這些事情都不會被專注,因為我們專注著外在事務。

這個時候的我們,迎向了新的任務,要去學會以前沒學過的,「跟沒那麼完美的自己相處」,看自己不順眼,其實並不奇怪,是我們太專注外造成的比較,透過自我觀察就是要將這些外在框架都卸下,留下的就是原本的自己,每一個小反應、特質都是獨特的,無所謂高低,好壞往往也只是一時的,換個時空角度,常常觀點就會改變,不要過度放大那些事情,觀察自己原有的樣子就好,專注在原型上面。

0 留言

你可能也會喜歡...

留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