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社群產業已經變成了不得不跟上速度,但團隊的人人的時間有限,加上需要確認共識,往往讓整個執行時間變得更短,因此更多的外發、更多的加班、扎實的自己人壓榨自己人這種感受日趨嚴重。
在廣告產業(乙方)好幾年了,過去廣告業約莫2011年前的時代廣告業剛跟媒體分家,記得那時候自己還是剛出社會,廣告公司的職缺非常少一位難求,當時的廣告分工為「業務」、「創意」、「策略」,策略人數較少,面試通常還需要通過五關斬六將,產業很神聖門窄路寬是當時的願景,近年來整個產業被科技涉入後,擁有前所未見的調整,改變了這個生態。
社群湧入KOL網紅興起,人人是創意的時代
那一年FB剛興起,但企業正式湧入FB的階段大概是2013年左右,當時我服務的汽車產業客戶要加入已經被說太晚了,忙著擬訂操作策略、內容策略,不斷地繼續做的好多的互動貼文,要讓消費者留言、TAG、打卡,那時候因為功能很新鮮,大家真的是把FB當作是記錄心情的平台,沒想到十年後的現在,已經變成是個資訊瀑布流,追蹤網紅的平台了。
因為FB的大眾化,每個品牌、大大小小的廠商都是靠FB, IB打出名氣,後來更多的一般使用者加入開始打造自媒體,隨著Youtube的內容產業隨之興起,大家喜歡看的是更真實、接地氣的影片,不再是品牌打造的華麗精緻的影像,就像是電視的綜藝節目轉到網路上一樣,每天都有新的更貼近自己生活的影片、喜歡的人在製造內容給使用者。
現在可以說哪個品牌沒有社群媒體已經是逆向操作了,因此蜂擁的小編群、一張比一張更精緻的圖片、有趣的idea、跟風的議題操作,已經不是偶爾看到電視或是走在路上才會看到的熱鬧行為,而是轉變成天天上演,讓消費者已經會膩,甚至是自動忽略的每日上千個訊息在流動,不喜歡就直接滑掉,以前看電視還會害怕錯過不敢轉台。
業主也開始吸收大量新訊,看著演算法投放的大量資訊
業主也是使用者的一環,一邊吸收著滿滿的內容能量,看越多當然越覺得自己的品牌要跟上「最新」、有別於「競品」,但是在那麼多的資訊餵養下,很難真的去辨別別人做的真的適合自己嗎?
只要一個指定我要那種類型的廣告,就一定可以做得起相同的廣告,或是一定有效果嗎?
即便乙方有再多的建議,都敵不過昨天甲方在FB又看到了什麼,想法有點改變。於是一變再變,成了慣性,乙方已經無說話權,因為大家的資訊都是爆炸的,乙方抓不到甲方天天看得資訊,所以也很難抓住甲方的心思。
在乙方日日夜夜地追著甲方的心,但甲方的心日日夜夜有萬惡的臉書餵養時,當然就是怎麼也追不上囉,更何況甲方人數眾多。
知識平等的假象,雙方缺乏信任感
乙方雖處理過多種不同類型的客戶、各種複雜的大小專案以及執行上的不可能的任務,在操作內容或創意、挑選合作對方的經驗,都是甲方需要乙方協助的原因,畢竟萬事不能都自己來。但在這樣的科技環境中,甲方也會認為彼此沒有太大的知識落差,而專業是要賺取知識落差財,另一種比較理想的樣貌叫作絕對信任,但因為這種案例實在很少。
因此雖還是有專業分工的差距,但在日常攝取的資訊量,雙方已漸不分軒輊,也能說甲方會有一種覺得自己也在這個廣告產製的專業上佔有一席之地,畢竟天天都在社群的瀑布流中游走。
因此,貼文成了一種日常,只存在24小時的產物,就算紅過也是黃粱一夢,但我們還是在追求每檔爆款的機會,以讓每一筆行銷預算都花的有道理。
小編使出渾身解術,每篇貼文的圖從一張到幾十張的都有,快速的產出精緻的圖像、有趣的文案,成了這個業界的生存之道。但從原本idea需要花團隊至少一週的時間,現在變成每日都要想新梗,製作新圖片,真的是可能的嗎?
質量必須提高、速度必須加快、修改成為日常。
因為社群產業已經變成了不得不跟上速度,但團隊的人人的時間有限,加上需要確認共識,往往讓整個執行時間變得更短,因此更多的外發、更多的加班、扎實的自己人壓榨自己人這種感受日趨嚴重。
總覺得這也不是誰的錯,在時代的馬力催促,產業的起落與變遷速度變得更快,為了要跟上速度管理層必須第一時間了解市場動向,以及人力分配。現在看以來需要人力產出的創意尚無法有任何機器取代,但我們卻必須跟上演算法、科技的進度,可說是追得很辛苦。
廣告業能怎麼轉型,值得思考
現在可能是一個不得不的轉型期,因為看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產值與成本,不知道產業之後會有什麼轉向,但我知道的是客戶也不斷在尋找更加便宜且產出品牌「還可以」的合作廠商,要快要便宜要品質的時代來臨,看似有更多的個人接案者目前願意接招,大公司是否跟上就不得而知。
也希望甲乙方能找到一個良好的平衡點,確認互相不可取代且能持續信任之處。
不過生態上有劇烈變動也是好事,是產業轉型的原點,期待看到下一個轉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