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出自己的保單完全看不懂,於是就被推薦了這本書,看完後真的有不同的心得,覺得這位醫師很老實很幽默。但因為作者是日本人跟台灣人狀況可能不太一樣,但是看書裡面是覺得7-8成雷同,所以可以參考觀念。
看了一下自己的保險,幾乎都是跟住院有關,住院日額 / 住院前後看診/住院手術/門診手術(很多門診不賠),大部分理專都會強調,住院時已經沒有賺錢能力,如果還要賠償高額住院費用會很辛苦。過去也很流行終身險,覺得繳費20年可以保障一輩子。
但往往這種保險的賠償金額都很低,住院一日1000-1500元,住院醫療補助250-500元,如果繳完20年後因通貨膨脹,都不知道拿到幾千元能有什麼補貼。
通常終身險是父母保的繳費到長大,終身險的賠率很低,雖然看似繳款20年可以保終身(也是把保費集中20年繳掉的意思),但是賠償金額也很低。還不如早期把所有的錢都放入可以複利的ETF,滾個40年退休,都可能成為一筆巨大財富,相比如果60歲住院只領到少少的住院千元補助,真的是另個鬼故事。
終身險在網路上一查,許多專家也現身說法這是保險經理佣金最高並且對保戶比較少的保單。現在網路很多專家建議,要保就應該保每年固定保額的定期險,也能去思考自己是否有相對應的能力負擔。
如已經繳了很多年終身險不可能去取消保單,但能做的是觀念上的補足,理解在有限的金流下,可以怎麼運用才是最恰當,保險往往也要搭配理財,了解自己金錢的配比跟發生意外時資產配置會不會讓自己影響很大。
———-
《醫生強烈推薦你買的保險》此書為2020年3月出版
以下分享幾個比較重要的觀念,只截取部分,內容也有寫到對於長照、癌症的想法,我把自己比較在意的筆記起來。
最好的保險,就是健保
買多少醫療險才夠?我們會很長期住院嗎?
其實住院費、醫療費,開銷沒有我們想像的大,因為我們有健保。我們往往會覺得生病像是中風、車禍、癌症等,都會有長期住院的可能,但是數據顯示,除非是重大疾病無意識的狀況,平均住院日都能控制在30日內。
衛福部統計2018年,住院天數最高的腦血管疾病平均最高住院天數是18天。以這個方式思考,既然住院的比例天數在平均下沒有想像的那麼高,是不是就不用保那麼多住院險了呢?
住院險,住越久賺越多?但醫生不給你住啊
醫學科技的進步讓病患痛感會減緩,像是越來越先進的手術儀器-達文西手術,因此病患住院時間會減少。通常小病開刀住個2-3天已經差不多,對於醫院的制度來說,病房周轉率越高,醫院也比較容易賺到錢,因此也跟經營有關。理賠金額相對的也不會那麼高,除非特殊情況導致要經常住院的病患。另外避免大家濫用健保制度,政府也會盡量鼓勵,減少病患的住院天數,以及不必要的門診。所以想住久一點,醫院還不允許給你住呢。
現在的保險永遠跟不上未來的疾病或法規
簡單來說,隨著時代進步,現今的醫療險制度,會漸漸地跟不上醫療科技或是醫療政策的進步。科技的日新月異,等到你會用到保險的年紀60歲以上,可能原本的重大疾病都有更容易的手術可以解決,保險內容可能已經過時。
這個點我覺得台灣的配套會像是保實支實付的醫療險,有賠款健保沒有支付的醫療雜費。但通常也是按比例支付,或是有限額,並且有很多門診手術不賠償。但定額險的實支實付可以因應自己的需求調整保單,不像是終身險無法修改是打死20年的。
錢,與其保高額保險不如增加存款
長期住院或是重大傷病,據數據調查多發生在高齡者,65歲以上。而高齡者的醫療費中,花費大多集中在過世前六個月,甚至三個月之內。也就是說,生命快要走向盡頭時,很可能是我們醫療險花費最多的時候。
當醫療無法產生效果時,醫學上稱為「終末期」,通常家屬會選擇不斷地幫自己的親人延命,也就是說親人也許已經失去意識,剩下身體的運作,但靠著醫療科學讓身體持續能繼續存活。許多長期看護員皆表示,自己不會選擇用這種方式離去。當生命走向盡頭時,我們與家人是否能達成共識,讓生命慢慢逝去,走得有尊嚴。
如果多數的狀況,錢是花在老年時,不如把錢花在刀口上。購買高槓桿的險,當意外發生能負擔鉅款繼續生活。其他的錢可以拿去做長遠的規劃,例如投資穩定的ETF,讓錢滾錢,到自己年邁時累積的積蓄已經能讓自己負擔,需自費的醫療費。
保險業務員通常會把獲利最大的資訊分享給你,製造我們的偏誤
保險往往是救急,當然一定有幫助到很多人,但你聽到看到的也很可能是少數個案,但是你的保險經理因為身處其中,因此會不斷放大,有很多客戶保險後就立刻用到,成為家庭的救命金,或是幫助了某個家庭的生計等,讓你因為焦慮、恐懼自己也會成為那個人,因此在這時候購買保險的你可能會沒有那麼理性的買下高額保單。
在聽完保單建議後,可以暫緩一下自己的決策時間,花時間分析自己適合的保單,不要被恐懼拉走立刻下決定。
了解自己適合什麼保險最重要
如果你是機車族、工作比較容易遇到風險的人,當然就保多一點意外險。如果是家裡的一家之主,就要保壽險、意外險多一點。保險最重要的是保障意外發生時,讓我們的生活不用立刻陷入困頓,但如果因為這樣,讓我們繳出高額保費,造成生活的壓力,也少了更多的機會去投資理財增加複利的機會,就要多多考量了。
書中介紹在考量自己保單時,可以思考以下四個重要性。
- 緊急性:隨時可能會發生的意外狀況。
- 重大性:自己無法負擔的鉅款。
- 經濟合理性:保費低廉且保障周全。
- 不確定性:契約內容難以以時俱進。
也因此「意外險」可能會是我認為最必要的花費,況且意外險的保費都很低廉,槓桿也非常高。作為一家之主的雙親,或是有小孩的人可能就要保壽險,以防有經濟重擔倒下無法承受的情況發生。「實支實付醫療險」可以以定額險來做承保,去研究適合自己的年費,以及當下不同公司的政策,有沒有免責條款或是按比例賠償等去做購買。
防癌險的部分,因為保額要到很高才能有一次性比較高的賠償,我覺得這部分就要看保單的保障,以及家族是否有任何癌症病史等可能性,如有家族病史我覺得還是可以有承保的必要。
已經繳了很多終身險的朋友,我想就跟我一樣如果是保費不高就不用做處理,反而再去思考哪邊不夠要再補,或是已經足夠就不用再被保險這件事情給煩心了。
心得分享
其實這本書的本意是醫生想跟大家說,不用瘋狂的買醫療險或是任何自己無法承受的鉅額保險,包含儲蓄險等。他舉了很多觀念以及實際理賠狀況、現代醫學與政策上的變化、科學進步等導致過去的保單跟不上科技變化等,以及提醒我們有很好的健保制度,讓人對保險再次反思,是不是有需要負擔那麼高金額的保單,或說是長照險。書中也分享了實際在保險業工作人的想法,去讓我們反思。
反而看完書讓我覺得存錢以及早點把錢放在有機會複利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在身體年邁的時候身邊有錢能負擔自己的醫療費。針對長照,未來也可能出現機器人來照顧現在的我們(30-40歲的人),到底保險要買什麼、怎麼買?還是要經過自己的評估,不要因為身邊朋友推薦也買了什麼就一昧的跟進去。
最後推薦一下這個網站的保險說明跟比較機制都做得很好,有問題也可以加入會員有保險經理會用文字搭配保單建議回覆你,又不會被實際打擾到。網站針對保險的解釋,怎麼理賠有沒有什麼例外等都解釋的好白話文,推薦一下無任何業配唷。
讀冊買二手書連結:
醫生強烈建議你買的保險:醫療險、癌症險、意外險、長照險……買什麼險才真正有保障?突破業務員暗黑話術,靠自己買對保險